兔年谈兔 晋兔不凡——品读晋侯墓地出土兔尊背后的青铜文明

        作者:王瑞华2023-09-12 07:36: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1/4)晋献侯8号墓出土的3件兔尊

          (2/4)晋献侯8号墓出土的3件兔尊

          (3/4)晋献侯8号墓出土的3件兔尊

          (4/4)晋穆侯64号墓出土的4件兔尊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今年是农历癸卯兔年,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兔子,具有轻盈敏捷、机警灵动、温良柔弱的特质,一直以来深受国人喜爱。华夏大地出土的兔子形象的文物不计其数,而兔形青铜礼器则不多见。以兔为形象的青铜礼器首见于山西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地,其造型栩栩如生、新风独树,蕴含着青铜文明的厚重,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气息。

        晋国从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燮父改唐称晋开始,至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止,立国660余年,雄霸中原一个半世纪。历经3000多年沧桑岁月,曾纵横捭阖、逐鹿中原的晋国掩于尘埃,考古人孜孜以求、栉风沐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令晋国得以重现。从20世纪90年代起,晋侯墓地经过6次大规模的挖掘,最终发现了九代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出土了大量价值不凡的青铜器,包括鸟尊、猪尊、兔尊等。其中,青铜鸟尊格外引人注目,现已成为山西的符号,猪尊也是同时期罕见的以猪为形象的文物,兔尊更是首见于此。

        晋侯墓地出土的兔尊共7件,在第七代晋侯晋献侯8号墓出土了3件,疑一件被盗;第八代晋侯晋穆侯64号墓出土了4件。这7件兔尊可以划分为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喇叭状的大敞口兔尊,兔子身体呈匍匐姿势,4条腿蜷缩在一起,生动展现出兔子承重的形态;第二种是方盖兔尊,兔背上有一个圆角的长方形口,上面覆盖着一个扁平的环钮,整个器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兔作爬伏状,双耳后贴,双目前视,前肢点地,后腿弯曲,犹如跳跃前之一瞬间,形态十分逼真。

        这种动物形象的青铜尊一般被称为鸟兽尊。有学者认为,鸟兽尊为一种盛酒祭器,主要用于祼礼,即将鬯酒盛放于祭器中,灌于地上,以祭祀天地祖先。晋献侯墓的这几件兔尊,出土时磨损程度皆轻,器盖周缘棱角分明,可见使用频率较低,只用于重大祭典。至于中空的腹部,应是用于盛放祭祀用酒,出土时兔尊盖内还粘有树叶状物,专家推断或与祭祀“缩酒”有关(由于古代的酒比较浑浊,祭祀时会用菁茅滤酒去渣,称之为“缩酒”)。青铜鸟兽尊始现于商代,西周时期逐渐繁荣,数量极大,种类繁多,且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鸟兽尊的出现,除了可以体现青铜器制作形式的创新,还应与当时的礼乐制度有密切关系,有专家认为其与《周礼》记载的尊、彝祭祀制度有关,也有专家认为其与“太牢”“少牢”等祭礼存在某种关系。据考古发现,鸟兽尊拥有者的身份并非一般的贵族,基本为诸侯、卿大夫等,都是高级贵族。因此,可以推断晋侯墓地出土的兔尊是祭祀礼器,且规格较高。而晋献侯、晋穆侯父子墓葬均出土了兔尊,有人认为是雌雄双兔带小兔崽,寓意多子多福,至于是否还有着其他特殊的寓意,目前尚不得而知。

        此外,鸟兽尊的形制精巧复杂,对铸造技术的要求较高。出土的7件兔尊造型与兔子完全相似,细致入微的动态表达、凹凸分明的肌理展现,体现了制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表达力;用以盛酒的中空的腹部,与兔身浑然一体的器盖或大敞口设计,则实现了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和谐统一。通过兔尊造型,可以窥见当时匠人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铸造经验。

        这7件兔尊纹饰简约,只在兔腹两侧饰有同心圆纹饰三周,由里向外依次为圆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云雷纹和勾连云雷纹。这些纹饰简洁规整、构图生动、丰富多变,采用了雕塑的技术手法,立体感甚强,可以看出西周后期匠人的抽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晋侯兔尊造型写实,纹饰简洁而富有趣味性,与殷商时期抽象、狰狞的动物形象,威严规整的线条大不相同,可见西周中期以后,笼罩于青铜器上的神秘抽象色彩开始淡化,崇尚鬼神的思想明显衰落,青铜礼器开始向简单、实用的方向发展。这在当时新风独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彰显了鲜明的晋国地域特色。

        相关专家经过仔细观察,还在晋侯兔尊上发现了特殊的文化符号。在晋献侯8号墓出土的兔尊上,兔子的鼻侧唇上有一种特殊的符号,即在“○”内勾双线“十”字形。经专家仔细观察,认为这不是简化抽象的兔嘴,而是有意识铸饰的一种文化符号。根据考古发现,这类“⊕”符号是殷商时期活动于黄河上中游陕、晋地区的鬼方等北方民族崇拜的图像符号,较早多见于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晋国身处南北要冲、戎狄之间,其青铜器上出现与北方青铜器相同的图案符号,显然是晋文化与北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体现了当时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作者系晋国博物馆文博馆员,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20(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