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中国”课程这样上

        作者:秦瑞丽2023-10-22 07:56: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李超教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展出的珍稀文献  课程组供图

        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门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上海大学的美育课程建设历来重视跨学科学习,促进美育新融合,探索美育新课程。而高质量学校美育特色课程建设离不开以美培元的育人追求、温润心灵的审美情操、求真务实的实践态度及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美育中国”这门课是面向上海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政大课,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担任顾问,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任课程负责人,邀请10余位美院骨干教师组成授课团队。“美育中国”课程10讲,共分“美育救国”“美育兴国”“美育强国”3个单元,延伸美育理论、艺术创作、公共艺术、乡村建设、美术传播等9个主题,整合了上海美术学院美术、设计、建筑与理论等各个学部学科资源。值得一提的是,“美育中国”课程内容依托上海大学美术学的学科优势、近代美术研究的学术强项,以及国家重大艺术学项目“中国近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的支撑,使教学和科研之间形成一种双螺旋的关系,彼此促进、彼此增益、彼此启迪、彼此拉升。

        “美育中国”课程充分发挥从美感教育到民族创新力的智库赋能作用,注重美育与专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将相关课程设置、课题拓展、团队培养、学科平台、社会服务等融入大文科的建设中,介入到跨学科背景的新文科事业,提升学科建设在经典传承、文化创新、社会服务的影响力。2023年秋季学期首期课程,70余名同学选课,覆盖了上海大学大一和大二学生群体,展现出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新亮点。


        一份份文献,

        奠定“美育”的深厚底蕴

        “谈美”聚焦于物。“美育中国”把珍贵艺术文献原件带到课堂变成“教材”,带来不一样的沉浸体验。“美育中国”首讲课堂上展出的《新青年》《谈美》《美学概论》,带领同学们以识读文献方式,回顾中国百年美育历程,发现“美育中国”的深厚底蕴,感受“美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美育内容、形式与精神的认同感,形成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的文化心理,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李超在“美育中国”首讲中,强调了美育以及“美育中国”课程的紧要性和必要性。他告诉学生们,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于个人,美育是终身教育的“全通道”;对于学科,美育具备“后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民族和国家,美育能够铸造中国人民的精神长城、建立文化生态新坐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

        亲眼见证珍贵史料,这种置身情境之中的直接体验性,让大一新生马同学深深感受到一种切切实实跨时空的互动。他说:“以前,我以为对美的研究只是对个人修养的提升,今天上课后才更体会到美育是具有大局观的教育。第一节课就让我改变了对艺术的偏见,拓宽了见识。”

        授课团队老师表示:“‘美育中国’做到了以物谈美,展场就是课堂,上课就在现场,能够沉浸式体验美术的魅力是同学对本课程最满意的一点。”


        一张张剪纸,

        拉近“美育”与生活的距离

        “识美”聚焦于悟。美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为实现教学单元的独特性,在“美术生活”主题的课堂上,陈青教授将美学、环保和设计理念融合讲解,依托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两个角度,从衣、食、住、行、年、节、礼、俗8个方面,介绍了在绵延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美术与生活的相生、相伴现象。

        课程围绕“从‘美术生活’到‘美学生活’”的路径探源,引导同学们思考美、发现美、挖掘美。体悟美学生活的本质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实现美好生活理想的探索之道,是东方美学的经典范本,可以为世界提供生活美学的中国方案。

        同学们用心观察课堂上的布置,发现连装裱用的画框也是经过精心选择,这些细节提升了同学们的体验感和作品的美感。一位大一新生收到陈青老师亲手制作的校园风貌花草纸,激动地说:“没想到校园中的花草,经过陈老师的巧手,变成了艺术品。”“悟”拉近了课堂与生活识美的距离。


        一次次City Walk,

        链接社会“美育”的力量

        “创美”聚焦于行。如何让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资源结合起来?“美育中国”课程起到一定的参考与指示作用。上海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特别是一些红色美术资源,这些红色美术资源蕴含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共标记红色文化资源点位379处,可以说,社会美育资源俯仰皆是。

        近几年,上海的City Walk(城市漫步)正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盛行,对刚进入上海大学就读的外地新生来说,穿梭在城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城市微旅行,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能了解一座城市的文脉,感悟深厚的历史文化。

        “美育中国”课堂鼓励学生利用周末等闲暇时间,来一场属于自己的美育City Walk。课堂上,讲到“新兴木刻运动”发生在上海,鲁迅在现代美术领域中默默耕耘的实践,及其为中国新兴版画所付出的心血和对民族精神的指引,引发同学们的共鸣。课下,大一新生陈思好、杜成等同学利用周末,参观了“木刻讲习所”“鲁迅故居”等地。陈同学说:“我利用课余时间线下走访了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内山书店旧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这些会址都与鲁迅、艺术、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加深了我的课堂的理解。梧桐树荫和红色古典弄堂之间,漫步鲁迅小道,别有一番美感。”“美育中国”用这种方式,促进了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间的渐融。

        “美育中国”的课程虽然刚刚开启,但教师团队对课程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教书育人的初心执着、对学生美感教育的激发培养,始终是这门课不变的期望与追求。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副主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6(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