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美术馆”:让生命空间更深更远

        作者:与兴2023-11-12 08:02: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家刘玥设计的“云朵沙发”

        医学与艺术均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医学通过改善人体的生理状况保持健康,艺术则通过激发人的内在意识鼓舞精神。当医学遇到艺术将产生怎样的跨界融合之美?如何将“自然—社区—家庭”的场景化与艺术融入医院这样特殊的空间,让人们在深度体验作品魅力的同时,感悟生命美好,得到心灵抚慰?

        近日,上海徐汇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生命空间:社区医院艺术营造展”项目以不扰病人的方式悄然开幕。该展由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办事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和社区枢纽站主办。相较于医院,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像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医院对面是一片公共绿地,通往五楼安宁疗护病区电梯中的海报喷绘了绿意盎然的景象,策展团队和艺术家名单则印在电梯里橙红色的文字牌上,在“生命空间”里,所有说明、指示牌都用橙色的线条或色块装饰。策展人、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王南溟表示,如此特别的设计希望给人一种温暖、疗愈的感觉。

        走进展览的前厅,映入眼帘的是用仿真植物搭出的一块“植物角”,艺术家刘玥设计的“云朵沙发”摆放在中间,“云朵”造型来自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的祥云图像,坐上去体感蓬松舒适。沙发中间也有一长条小植物带,与“植物角”相呼应。护士台背后的墙体也被改造为一件艺术作品。孙晨竹的《护士站》选取了杨柳的图像,做了亚克力灯箱装置。不同饱和度的绿色亚克力切割成绿叶状,再用透明鱼线由深到浅串联起来,使得整个护士站在灯箱照明环境和贴膜彩色融合中,呈现社区微花园的景观意象。

        前厅与病房相通贯的长廊中展示了4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牟桓、何成瑶、王励均、杨锴,他们分别出生于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尽管这些作品与病房标牌和走道扶手设施结合在一起,但恰到好处地兼具白盒子美术馆展览空间效果。”策展人王南溟介绍,本次展览现场的绘画作品曾在各个社区项目中与社区居民面对面对话过:牟桓的《春》《夏》《秋》《冬》四幅组画通过笔触形成记忆,如同四季在人们眼前流动。何成瑶的作品《秒画》用每秒用笔点一下的画法,形成一圈一圈的痕迹,将每一秒钟以视觉的形式定格了下来。王励均的作品采用了年画的喜庆色彩,几何圈的管状截面和色晕变化使画面运动着,以热烈的色彩展现生命的激情。杨锴所作的《芭蕉》表现了雨打芭蕉的闲适情致,颇有文人情怀。

        和前厅医务人员动态图片墙相对应的是艺术家李梦的作品。它以一棵红树为背景,构思出一棵立体许愿树,作品散发出清新的生活气息。这些画作没有玻璃罩和围栏,能让人直观欣赏到艺术家们的笔触和力道,形成了充满禅意的绿植景观区。“‘生命空间:社区医院艺术营造展’作为一种常设艺术展的方向,已经明确是当代图像的艺术,而不是传统作品,更不是相关主题创作。它们是需要通过眼睛去看并与艺术史联系起来的艺术,是激发现场的每个人进行‘生命交流’的艺术。”在王南溟看来,当患者看到新的环境改变,他们的心里是愉悦的;当医生护士回到原来工作的地方,氛围与以前完全不同,他们说这更像美术馆;而艺术家也将病人回到病区的所有过程看成是“生命空间”的开幕仪式;更会有医卫系统意识到能将公共文化服务兼容到医院的安宁疗护中去。

        事实上,公园、地铁、商场、电梯间、停车棚、楼道……艺术正在嵌入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今年5月,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为上海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授牌,由社区枢纽站参与策划的浦东陆家嘴街道“星梦停车棚”入选,王南溟希望,“社区医院美术馆”也可以成为新的“美术新空间”,成为“社会大美育”的新课堂。“如今艺术越来越具有社会功能,这次实践让艺术社区规划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进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将安宁疗护病区转化为美术馆化的‘生命空间’,其命名本身就意味着艺术与生命的统一,正像我们艺术家所认为的那样:当人们越是沉入艺术的深处,也就越能溢出生命的哲学。”王南溟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84(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