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建筑史研究关注什么

        作者:周淼2024-01-29 09:19:48 来源:美术报

          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多重意涵,既有充盈精神世界的信仰,也有契合天人感应的观念,还有整合社会秩序的规制,亦有传承规矩绳墨的意匠。中国古代建筑秉承着“匠人营国”“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念和“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的实践理性精神,早已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同构关系,中国建筑史研究便是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不可缺少的范畴。

          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多种地域文化和与之伴生的地域建筑样态,三千年间从封建到郡县的国与朝,也塑造了历代宫室制度和建筑法式,官式与地域建筑的相对关系成了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命题。政权更迭、都城迁移、民族融合、宗教传布等事件都推动着官式与地域建筑的频繁演变,在演变中相互影响,受影响后仍延续个性。

          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展中国建筑史研究以来,至今已经90余年,几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者沉浸在历史聚落和建筑的田野调查、文献整理工作中,不断拓展学科边界、添补认知空隙、贡献学术新知,才得以触及传统营造奥义,并逐渐揭示古代营造智慧,也为今人提供创作灵感和心灵慰藉。今日之建筑史研究,已不仅仅满足于讨论遗构本体的形制,而是旨在探求各个时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资源、社会和家庭的等级秩序、人的观念与技术如何塑造城乡环境和建筑的面貌,社会生活和居住行为又是如何在历史建筑空间中展开。

          99年前,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习建筑学的梁思成先生,面对着梁任公寄来的《营造法式》一筹莫展,视为天书,遂立志解读中国古代建筑这部大书,乃倾毕生之力笃行之。时至今日,中国建筑史依然有很多空白和难题,目前已揭示的还仅仅是一些脉络和片段,今天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并非添砖加瓦,而是筑造下一个百年之基,未来的研究者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发现历史信息的偶然性,建筑史研究者要在无尽的田野调查和浩瀚的文献史料中搜寻证据,研究周期和工作成果都是不可预估的,建筑史研究注定是一个需要长年坐冷板凳而收益甚微的职业。感谢仍在坚守着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者,愿建筑史学术薪火不熄,求索初心常存。(本文系“礼之权衡:庙堂规制与地域建筑”展览后记,标题为编者另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1(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