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平:“书法美”,何以捕获?

        作者:顾平2024-03-04 07:54:02 来源:美术报

        顾平(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日常“书写”完成的是“字符”呈现,遵循的是字形的规范与符号的辨识,所有类别的文字均同理;艺术化的“书法”呈现的是“艺术形象”,书写的技术是其支撑,艺术形象的人文性与审美性伴随技艺而呈现。

        两者“审美”特征的差异在于,日常“书写”的美具有视觉形式单纯的特征,偏重类似设计的理性“形式美”;艺术化“书法”的美,是其艺术性的呈现,美与人文共生,丰富性与微妙的差异性是其“形态美”的特征,可谓立体而千变万化,妙趣横生。

        观者对两者的感知便形成完全不同的审美取向:日常“书写”,偏重实用形式之美,实用中包含了“文化”——语言的识读写,感知的是“符号”,指向知识与概念;艺术化的“书法”,呈现的是“艺术形象”,感知的是形象形态化的美感特征,链接的是情感,指向的是趣味。

        作为视觉艺术,书法之美以其可视的“形态”而呈现美感特征。形态塑造以技术作为操行手段,当技术中内敛着创作者特有气息——人文性、审美性复合为一种真情,具有真情的形态便呈现出特殊的趣味——包含了美感的特征。

        趣味在时空中形成一种气氛,情感若被感染,正是书法之美的抵达。

        技术是形而下的存在,技术的升华是因人文性与审美性的植入,技术走向技艺,进而臻于趣的境界。

        趣是人文的形象转化,趣也外化为美感特征。趣同时也是生理与心理的复合:生理是欲望,具有功利性特征;心理是愉悦,是无功利的审美。

        人文是精神性的,知识是形而下的载体,但可以通过美感形态而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美感是体验性的,情感是载体,通过“身体”而感知。

        “书法美”的呈现:由技入道——技术历练为技艺,技艺生趣,趣中有美。

        书法的美感特征包括:

        书法,美在形态的节奏——气息:书法作品由“线”而呈现具有节奏的“形态”,“气息”是书法美的整体媒介;

        书法,美在气息的氛围——气氛:书法的形象化视觉呈现,在特定空间中形成“氛围”,萦绕着“身体”去感知美;

        书法,美在场域的设定——标准:书法的美依据“场域”的不同设定,而以一种潜在的“标准”,引导着人们有选择的感知——文人书法、民间书法、宫廷书法……

        “书法美”,何以捕获?1、前经验:感知依赖于“感觉经验”——特定的认知能力,它是基于特定感知通道选择、并对具有美感的经典书法视觉感知经验的积累——整体的直觉,强调对“原作”特殊时空的感知。

        2、嵌入的知觉:来源于知识——书法史、书法原理与学科方向知识——书法的专业艺术素养。

        3、体验后的感受:包括书法艺术语言体验、技巧实践体验与创作体验。

        “书法美”捕获的策略:1、建立“感觉经验”:选择“觉性感知”通道,通过具有美感的经典书法作品的“感知”,形成书法审美的感觉经验,积累书法美捕获的特殊“前经验”。2、提高书法专业艺术素养:了解必要的书法专业知识,作为隐形的“知觉”嵌入在感知过程中。3、积累体验后的感受,形成对书法美营造的“气氛”敏感。

        日常“书写”定位在“形”的准确与排布的整洁上,虽依赖技术性操作,但缺失对“艺”的敏感,审美处于低位;艺术化的“书法”,“形”中有“艺”,以技之道予以实现,道中有人文,形便生趣。这趣味是人的温度,来自生命体验的独特感受,是在技艺呈现中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审美处于高位。技术永远是形而下的存在,技术的升华必须臻于艺的境界,技术演变为技艺,趣味得以生发,审美在趣味在萦绕!

        由此,由技术与艺术的复合技艺,才是书法美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书写的技术只有上升到技艺的高度,才可能演变为一种艺术的表达。因为艺术中有人文与审美,这时被感知的形态才会有趣味的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存在。也因此,字要写“活”,活才有生气,才能呈现趣味,美孕其中。“活”靠技艺的表达,来自技术加生命体验的一种经验,重在技艺加持下的自然流露。任何缺失技艺的书写、那些依赖设计与理性驾驭的书写,都是低位的美感表现。

        “活”,既可以是稳健之活,如法度森严的楷书;也可以是灵动之活,如笔走龙蛇的行草。书法之美,各擅其美,多元而各呈妙趣。

        (根据发言整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12(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