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的“非叙事”绘画

        作者:张仓黍2024-04-08 07:48:5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普希金肖像(纸上素描) 42cm×29.5cm 2016年 何多苓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画家何多苓的印象被定格在“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以及《春风已经苏醒》《我们曾唱过这支歌》《雪雁》《带阁楼的房子》等美术史的标签之中,而缺乏对他整体创作状态的深入了解。因此,湖北美术馆于3月16日至4月14日举办的“非叙事——何多苓的绘画”展览,以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为线索,试图呈现一个更丰富、更鲜活的何多苓。

          本次展览由湖北美术馆主办、何多苓美术馆协办,展品不仅涵盖40年来首次展出的《我们曾唱过这支歌》(1980年)等早期代表作,还包括了“动物”系列等最新创作。展览通过非叙事的视觉表达和独特的展览路径,展现了何多苓创作中持续不断的关于自然、人、诗与文学的“个人化”叙述。

          何多苓自诩为在创作中没有任何秘密的画家,对于画家,所画即所思;对于观众,所见即全部。基于此,策展人蓝庆伟将何多苓的创作时期划分为“春风已经苏醒”“俄罗斯森林”“原上草”和“飞花令”四个板块,前三个板块均借用艺术家作品或作品系列的名称,而“飞花令”则是对艺术家近年来严肃而又不失轻松的创作状态的一种叙述。此时,他既有对过往系列作品的补充,又不断通过新的作品来呈现自问自答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作的激情和趋近自我独特绘画语言的兴奋,始终强烈。在蓝庆伟看来,叙事虽然是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表现形式的优势属性,但绝非其自然属性。“非叙事”是不以时代发展为表现对象的自我坚持,不以其他艺术形式为参照,而是以绘画技术语言为拓进的艺术追求,以个人精神为追求的图像表达。相较于叙事性绘画,“非叙事”更自我、真诚、宽泛,更贴近精神的永恒性,也更能跨越时间。将何多苓的绘画语言概括为“非叙事”,相信观众在看完展览后,会对他的绘画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他的绘画有深刻的认识。

          “多年来,无论在地理还是创作上,何多苓都显现出一种偏安感,他与当代艺术中心动态的若即若离则反衬出他在绘画语言上的‘强势’与坚持。其画面中所谓的个人世界与经验,反馈出他身处的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非叙事的无声以一种相互照见的关怀突破并超越了叙事的有声。”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0(s)   65 queries
      update: